直到昨天,南沙区的一份《闲置土地认定书》挂在恒大汽车办公室门口,像一块冰冷的警示牌。四年前,这600多亩用地还写满了许家印投资新能源的豪言壮语。可如今,“5.9亿元买地,25亿元承诺投资,30个月建成投产”的诺言,被认证为“闲置”两个字无声盖章。许家印,这位曾以制造业“基本功”自称模板的地产枭雄,终于在一段硬核转型故事中再遭沉重一击。
最刺目的转折,其实藏在2020年。那一年,恒驰汽车高调入主南沙——研发大楼的蓝图、新能源汽车基地的热闹发布会、许家印手里的“成熟制造业履历”,一时风头无两。彼时,许家印在业绩会上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要3-5年内做成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没人吝啬掌声,恒大的这次产业跃迁,看起来像一次涅槃重生。
可谁会想到,所有的推土机与工地轰鸣,在2021年后猛然“静音”。没有办法获得整车生产资质,外界质疑声浪骤起。远处新开发的小区迎来业主,基地却始终铁门紧锁,里头的生产线像待命的旧电影布景,永远没等到开机信号。基层员工私下边开玩笑边苦笑:“报批就像过独木桥,投产的那天,是不是该放鞭炮?”有老同事悄悄发信息问:“你还以为许老板能扛住吗?”
失落的南沙,只是恒大巨大资产雪崩里的一个“固定镜头”。就像无人拾起的象棋残局。2022年年末,恒大账面土地储备高达2.1亿平方米,超过1241个项目散落全国,动辄过千亩;可河南焦作、海口、郑州、武汉、广州等多个城市的相关部门,接连公告:恒大土地未开发、闲置、或直接被无偿收回。此起彼伏的项目清退,犹如将原本耀眼的地产巨舰,一寸寸切割成散落泥沼的碎片。
但真相常常不在宏观数据里,而是在一组对照下令所有从业者沉默的细节。许家印曾自信称自己“十年车间主任出身,是制造业里摸爬滚打的老兵”,但新能源造车的时间窗口更像一张紧锁的门票——懂管理、会融资,却未必等同于能拿下核心牌照。过去三年,恒驰南沙基地的管理团队每周例会都在“等消息”,从最初的激进扩招,到后来的悄然裁员,员工们坐等上级发话,“我们能熬到下个季度吗?”成为茶水间唯一的谈资。
更难的考题还在于,“闲置地块”背后,一场彻底的博弈正在摊牌。一边是南沙区政府依据《土地管理法》的严苛规定,关停并收,根据国土部第53号令推进土地无偿收回;一边是恒大汽车和相关金融抵押权人,还对庞大的未变现土地抱有残余希望。这600余亩地的命运,并非个案;在实质违约和资产逐步处置的链条上,恒大的“造血能力”已被削弱至最薄。
在互联网舆论场,人们也分成两派。“许老板本想复刻地产起家、横跨制造业的故事,最终败在资本与政策窗口期的错位。”一位老金融分析师在群里直言:“产业转型最大的问题不是熬不过风口,而是没跟上规则切换的节奏。”但也有人反问:“如果每家地产巨头迈进新赛道都能顺风顺水,哪还有今天的新能源格局?”
站在这些“荒废”的地块边上,仔细草已经长到了脚踝。曾经高调的宣传牌褪色发黄,只有零星安保还坚守一方岗位。至于这些遗落资产的后续归属,是否能被新投产者唤醒,抑或成为一则产业转型里的警世恒言?天知道。
恒大汽车广州南沙基地的结局,某种程度上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土地不是无限资本的保险箱,政策窗口期更不是永不关闭的金钥匙。拿下大片土地靠的是魄力,撬动产业价值靠的是真实的自有技术与持续的运营能力。曾经以速度和“胆识”著称的恒大式扩展,如今输给了耐心与规则。在你们是否还有哪一家巨头能突破“造车魔咒”,不重蹈许家印的覆辙?或者说,这一轮风口过后,资本与现实的较量,还会出现哪种全新的解题方式?
而有些工业废墟上的荒草,每一年都在无声生长,只等下一个逐梦人和他的承诺抵达现场。
配查信-股市炒股杠杆-股配资网站-开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