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之战,一直被我军视为一场辉煌的大捷,确实也名副其实。这是中美两军首次展开大规模激烈交锋,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早已被广泛讨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战役中,39军的8个团成功包围了敌军的2个团,但最终大部分敌军仍然成功逃脱。在我看来,分析敌军逃脱的具体原因,比总结胜利的原因更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志愿军未能及时占领上九洞以切断云山敌军(韩军第1师团)退往立石的退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韩军第15联队违背了美军第1军军长米尔本的命令,本应在撤退过程中担任断后掩护任务,却率先从云山战场撤离,甚至比40军(欠118师)还早越过上九洞。其次,白善烨指挥得非常得当,他身前有韩军第16、21联队的保护,为了确保自身侧翼和退路的安全,他有条不紊地布置了第15、11、12联队梯次防御,形成多层保护网,从而确保了自身安全撤退。再次,40军(欠118师)尽管以最大强度行军和作战,但面对韩军一个师团及另外两个联队,短短两天时间内击溃全部敌军几乎不可能,能够打破韩军第16、21、11联队的防御已属极限。
展开剩余72%关于美军骑兵第8团大部分成功逃脱,主要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志愿军的机动能力相对不足,348团的2、3营以强行军速度快速插入云山南面公路。3营主力走捷径直达公路中段,7连配合347团进攻云山敌军,采取斜线进攻方式,最终只能赶上一排兵力到达岔路口西侧;2营同样走斜线进路,4连先头部队在岔路口东侧2公里处阻截美军车队尾部。最终,赶到现场的仅有两个连、一排、一班步兵和一个机枪连。其次,最关键的因素是没人预料到美军崩溃得如此迅速。战斗初期,美韩军弹药充足,火力强劲,战况并不顺利,但39军的计划正是利用348团两个营穿插南面及东南侧,一营从云山东面向西攻击,配合正面347团、346团形成合围,将云山当做筛子一般层层压缩。若敌军抵抗强烈,反而符合敌方指挥吴信泉的期待。出乎意料的是,美军突然崩溃开始撤退,这种战斗中不可控的突发情况是39军难以预料和左右的。
第三个关键因素是志愿军的通信联络手段极为落后。347团投入预备队1营和116师预备队346团时,美军已经开始逃跑,导致这两支部队未取得显著战果。但当时投放预备队的决策完全正确,体现了两点:其一,志愿军的坚韧性堪称世界第一,能够在与世界第二——美军的硬碰硬中,仍然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其二,李刚成功掌握预备队1营,能够随时调动用于战场不同方向,尽管美军预备队C连未曾投入战斗。1营战绩不多,根本原因不在于投放晚,而是美军突然崩溃,战局急转令人措手不及。若志愿军配备了步话机,预备队或能迅速调动至其他方向。但现实中通信能力薄弱,战场指挥无法即时联络,各部队只能依照既定计划协同作战。当348团3营9连4班成功截住美军逃跑车队时,8连和机枪连虽可返回参战,但其他部队并不知晓美军主力已被截获,连9连也无法召回。依靠步行通信员传递命令,正如国民党名将王耀武所言,“就是五万多头猪,共军抓三天三夜也抓不完”,面对逃跑的千余美军,仅有300志愿军还要同时应付顽强抵抗,短时间内截击逃敌根本不现实。志愿军另一种通信方式——打信号弹,因传达内容有限,无法适应这类复杂战况。
第四个较次要因素是,美军内部仍存在部分悍勇战士,他们或顽强抵抗,或在落单后拒绝投降。尽管未形成较大规模,但美军善于火力运用、枪法精准,这些英勇的游击者成为了其他撤退美军的“掩护者”,成功拖延了志愿军的追击速度。第五个因素是当晚降雨导致能见度下降,志愿军未能及时发现大批美军隐入山林,未能迅速展开搜山行动。战后第三天,39军炮兵第2师29团和26团副团长李祥厚指出,通过搜山获得大量战利品,包括50余辆大小汽车和130余名俘虏,这一教训被39军高度重视,并在后续战役中加以改进。
第六个次要因素是战利品数量过于庞大。从岔路口西侧到9连4班拦截点近七公里的公路上,堆满了美军遗弃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天亮后,这些缴获物资将遭美军飞机轰炸,距离天明已不远,志愿军虽极力抢运,但只能带走一部分,剩余大部分最终被敌机炸毁。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信-股市炒股杠杆-股配资网站-开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