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血研所大讲堂“学科融通·国际交流”年度主题活动第3讲特邀哈佛医学院罗鸿博教授,详细介绍了近些年实验室在中性粒细胞研究上的进展,包括其功能、死亡方式、衰老过程等内容,并分享了高表达CCL4的中性粒细胞亚群的发现及抗肿瘤作用,还探讨了相关研究问题与未来方向。所院长程涛教授主持开场环节。
程涛教授主持讲座
所院众多专家学者、学生到场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
所院专家学者、学生与会学习
中性粒细胞:不只是“自杀式冲锋”
展开剩余80%中性粒细胞是人体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寿命极短(人类仅12–20小时)。传统上,被认为在吞噬病原体后便走向死亡。然而罗鸿博教授指出,中性粒细胞的死亡方式具有高度异质性,包括凋亡、裂解性死亡、NETosis等,其死亡模式直接影响炎症反应的走向。“中性粒细胞虽死得很快,但在死前它会通过‘衰老’过程获得新的功能,甚至影响肿瘤免疫。”
主讲人 罗鸿博教授
衰老中性粒细胞:产生新型细胞外囊泡LAND-V调控炎症反应
中性粒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可自发产生一类新型细胞外囊泡——LAND-V,其平均直径约1微米,在大小、结构和生物发生机制上均显著区别于已知的外泌体、微囊泡、凋亡小体等,被确立为一种全新的细胞外囊泡亚型。
LAND-Vs的表面富集两种信号分子CD47和CD55,其中CD47是经典的“别吃我”信号,可以帮助LAND-Vs免遭吞噬细胞清除;而CD55的存在则发挥了抗炎的作用,通过抑制补体激活,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组织损伤。
在比较健康人和肺炎患者的肺组织切片之后发现,与健康组织相比,肺炎患者的肺组织中LAND-Vs要高出约500倍。研究团队还分析了不同严重程度COVID-19患者血浆中LAND-Vs的水平。与病情较轻的患者相比,病情较重、入住重症监护室或需要通气的COVID-19患者血液中的LAND-Vs较少。鉴于LAND-Vs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有可能是LAND-Vs的缺乏导致了COVID-19患者肺部炎症的加重和症状的恶化。
衰老不是终点,而是功能的转折点
罗鸿博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首次系统描绘了中性粒细胞在体外衰老过程中的转录重编程轨迹。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衰老早期(6–12小时)发生显著的转录重组;出现一类高表达CCL4的衰老中性粒细胞亚群(CCL4⁺ neutrophil)——该类细胞在感染、炎症及肿瘤微环境中显著增多。令人惊讶的是,这类细胞虽与某些研究中“促肿瘤”的CCL4⁺中性粒细胞表型相似,但功能截然相反——具备抗肿瘤活性。罗鸿博教授提出一个重要模型:中性粒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重编程(独立于肿瘤)可产生抗肿瘤的CCL4⁺中性粒细胞;而一旦进入肿瘤微环境,部分细胞又会经历第二次重编程,转变为促肿瘤表型。“不能仅凭CCL4一个标记定义中性粒细胞亚群,必须结合功能验证。同一标记背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细胞状态。”
现场互动:从基础到临床的思维碰撞
在讨论环节,所院冯四洲教授、饶书权教授、韦俊教授和许元富教授等与会专家围绕中性粒细胞衰老与功能的多个维度与罗鸿博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中性粒细胞“衰老”的本质,有专家探讨其究竟是成熟后细胞自主发生的程序性变化,还是受到上游造血干细胞“衰老印记”的影响。罗鸿博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尚未明确但值得深究的重要问题。在临床转化方面,专家们提出该研究在白血病治疗中的潜力,特别是利用衰老中性粒细胞清除移植后残留病灶的可能性。关于中性粒细胞是否具备抗原呈递功能,讨论指出虽有相关基因表达迹象,但其生理重要性仍需功能验证。针对抗肿瘤机制,罗鸿博教授倾向于认为衰老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招募与激活T细胞间接发挥效应,而非直接杀伤,但后者可能性也存在,需进一步验证。此外,讨论还涉及肿瘤微环境诱导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及其免疫后果、代谢状态的变化等深层机制。整个讨论凸显了该研究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应用的广泛启发意义。
现场专家与讲者互动交流
超越死亡,免疫调控的新维度
中性粒细胞不再只是免疫战场上的“短暂过客”。其在衰老过程中获得的调控功能,正逐步揭开免疫作用、肿瘤干预、炎症消退的新篇章。罗鸿博教授团队的工作,不仅刷新了对这类细胞的认知,也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学科融通,国际合作,血研所大讲堂将持续搭建高水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血液学与免疫学前沿融合,为“健康中国”注入创新动能。
摄影:张雅楠
编辑:张雅楠
校对:何美曈
审核:郝 莎 程 涛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信-股市炒股杠杆-股配资网站-开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